合作、约稿请私信

浅谈孔子与《孔子》

 

  《孔子》上映的时候,我也在第一时间关注了这部电影,无论是题材还是从演员阵容方面看,这部电影都应该算称得上是一部史诗级巨作,据说在影片拍摄之前,由于历史上的孔子本人身高很高,导演曾考虑过聘请姚明来出演孔子这个角色,但是被姚明婉拒,最终这个角色选定由戏霸周润发担当。但是看完电影后,却失望的发现这部电影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好,浪费了如此好的一个题材和一大班的好演员…

    当然,上述是从电影本身解读这部电影的优劣,撇开这些不说,单谈这部电影的取材—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孔子,这部电影还是应该值得我们尊重的,尽管影片中有部分情节属于虚构,但是大部分情节还是基于史实,从孔子到他的几位弟子子路颜回等,再从孔子在鲁国进行自己的“仁政”思想宣传到他到各国游学宣传自己的学说,这些情节都是可以在历史资料中得到考证的。孔子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著名的思想家,教育家,政治家,被后人尊称为孔圣人,著有《春秋》《论语》等著名论作,也在我们的中小学课本中多次出现,《论语》更被列为中小学必读课外读物。由此足以证明孔子的地位之高,近年,在全世界各国也出现了许多“孔子学院”,孔子的圣名也在全世界各地传开。

    孔子思想中所强调的仁爱,礼信,有教无类等不仅在春秋战国时期为各国君主,百姓等所接受传播,更是成为现代社会的信条,尽管孔子的部分思想放在今天也许并不一定完全适用,但不可否认的是,孔子的大部分思想仍然代表了当今社会的主流思想。

    在电影《孔子》中,主要讲述的是孔子后半生的经历,从中可以看到孔子努力的传播传统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,他一面为师,一面继续学习,向一切有知识的人学习,利用机会出去游学。在50岁左右的时候,孔子获得了从政的机会,鲁定公先是任命他为中都宰,后被提拔为管理建筑工程的司空,再被提拔为管理司法事务的司寇,曾参与国政三个月,因与执政者季桓子政见不一,终于弃职而走,学生也随之而去,他的私学也即成为流动学校,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,同行的弟子数十人。他一面进行政治游说活动,一面进行教育活动,先后到过卫陈宋等多个国家,奔波14年在这途中只有在卫陈二国稍受礼遇,其他则受冷待,在累受挫折的情况下,他仍不消极,还是讲颂不衰。我想这一点,应该是给当代教育学者最大的启发之一吧。

    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从政的君子,而成为君子的主要条件是具有道德品质修养。这一点,我们也能从影片中,从孔子和他的弟子的对话行为当中看出来。“仁”被孔子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,也是他学说的中心思想。仁最通常的意思就是爱人,也就是承认别人的资格,把人当作人来爱。他说:“好仁者,无以尚之,恶不仁者,其为仁矣,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。”他的学生曾参也说:“唯仁者为能爱人,能恶人。”孔子为人谦逊,热爱教育事业,敏而好学,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,重视道德修养,因而具备作为优秀教师的品质和条件。他回答子贡的提问时说:“圣则吾不能,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。”

    在电影中,我们不仅能看到孔子的思想主张,政治思维,军事思想,不仅能初步还原孔子所处的那个时代,更重要的是,我们能从中感受伟人的思想,触摸伟人的灵魂,这正是这部电影魅力所在。


评论 ( 3 )
热度 ( 44 )

© 柯里昂 | Powered by LOFTER